我想知道多倍體如何鑑別,植物多倍體的特徵,如何產生的,google查了一些:
指某一植物的雌雄两性机能正常,但不能进行自花受精或同一品系内异株花粉受精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禾本科、豆科、茄科、菊科、蔷薇科、石蒜科、罂粟科等80多个科的3000多种植物,其中以十字花科植物最为普遍。自交不亲和性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异花授粉,从而保持高度杂合性的一种生殖机制。在植物育种中,特别是在十字花科蔬菜作物中,可利用这种特性选育遗传上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从而不用去雄就能生产杂交种子,以利用杂种优势。
**此論點(可育品種不能自交結子,同一種異株也不行)陳濤書中也如此說,那問題來了,我們收集到一堆的種子真的均是雜交出來的?????*****
中興大學的這篇論文"九重葛生殖生長之影響因子"(涂旭帆)以金邊銀邊紫與白及formosa幾個品種試驗結果也是如此。
""在授粉試驗中,所有自交授粉花朵都無法產生種子。在各種雜交組合裡,只有在以B. glabra或‘Formosa’為父本,‘Mrs. Eva Mauve Variegate’、‘Mrs. Eva Mauve Variegate- White’、 ‘Mrs. Eva Variegate White’或‘Mrs. Eva Variegate White- White’ 四個品種為母本時,可以獲得種子。""
配子:
生殖細胞,也作性細胞或配子,是單倍體細胞,它由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特定的器官通過減數分裂產生。兩性生殖細胞通過配子結合 產生合子。
染色體倍性:
染色體倍性是指細胞內同源染色體的數目,只有一組稱為「單套」或「單倍體」(haploid),兩組稱為「雙套」或「二倍體」(diploid)。
多倍體又分異源多倍體(Allopolyploidy)和單源多倍體(Autopolyploidy),前者的染色體來自不同種。
在雙套生物中,有一個過程,將雙倍體的細胞分裂成單倍體,使配子結合後的合子為雙倍體,稱為減數分裂。
有些生物是多倍體(polyploid),有多於兩套染色體,譬如金魚、鮭魚、螞蟥、扁形蟲、有尾目和蕨類植物。多套的動物通常都是低等動物,孤雌生殖居多。
在人類,只有精子和卵子是單倍體,其他細胞都是雙倍體。如果一個人類胚胎部分染色體為多倍體,多數不能正常發育,但如果是性染色體是多倍體(XXX或XYY)、三套第21對染色體(唐氏綜合症)、三套第18對染色體(愛德華氏症)、三套第13對染色體(巴陶氏症),則有機會長大成人。
-----------------------------------------------------------------------------------------------------------------------------------------
http://202.118.167.67/eol/data/res/yyzwyzx/kecheng/beixing/1-4-3.htm
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秋水仙素是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器官和种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剧毒的植物碱。纯品为无色或淡黄色针状结晶,熔点155℃,有苦味,易溶于冷水、酒精、氯仿和甲醛。通常用水或酒精作溶媒。
(1)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
秋水仙素与正在分裂的细胞接触后,可抑制微管的聚合过程,不能形成纺锤丝,使染色体无法分向两极,从而产生染色体加倍的核。
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能阻碍纺锤丝的形成,但对染色体结构无明显影响。处理的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可恢复正常,重新进行分裂。
(2)秋水仙诱导多倍体应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诱变材料的选择
选主要经济性状优良的品种;
选染色体组数少的品种因为倍性高的种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利用了它的多倍性。
最好选能单性结实的品种因为染色体多倍化后,常会使育性降低。
尽量选多个品种处理因为不同的种、品种、类型遗传基础不同,多倍化后的表现也不同。
②注意处理部位的选择
处理的组织应该是旺盛分裂的组织。如萌动的种子、正在膨大的芽、根尖、幼苗、嫩枝生长点、花蕾等。
③注意药剂浓度和处理时间的选择
溶液的浓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会引起伤害,以至致死;过低,又不起作用。一般采用临界范围内的高浓度、短时间处理。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通常,草本浓度较低,木本浓度较高。
果树、树木:1-1.5%蔬菜、草本花卉:0.01-0.2%
王鸣等(1960)在甘蓝、白菜、南瓜、萝卜上试验表明,在0.01-0.2%的范围内,随浓度增高,引变的百分率也显著提高。
处理时间以细胞分裂周期为转换。
④注意被处理植物的生长条件
处理后,用清水冲洗,除去残留药物,并为植株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便于植株恢复生长。
外部条件中最重要的是温度,一般25-30℃。
(3)诱导方法
①浸渍法
可用溶液浸渍幼苗、新梢、插条、接穗、种子及球根类蔬菜、花卉等材料。为避免蒸发,宜加盖,避光。
一般发芽种子处理数小时至3d或多至10d左右。秋水仙碱能阻碍根系的发育,处理后要用清水洗净后再播种。发芽种子的胚根,处理后往往受到抑制,发根较慢,为利于根的生长,可在药液中添加适当生长素。
处理插条、接穗一般1-2d。处理后也要用清水洗干净。
处理幼苗时,为避免根系受害,可将盆钵架起来倒置,使茎端生长点浸入秋水仙碱溶液中。
②涂抹法
把秋水仙碱按一定浓度配成乳剂,涂抹在幼苗或枝条的顶端,处理部位要适当遮盖,以减少蒸发和避免雨水冲洗。
③滴液法
对较大植株的顶芽、腋芽处理时可采用此法。常用的水溶液浓度为0.1%~0.4%,每日滴一至数次,反复处理数日,使溶液透过表皮渗入组织内部。如溶液在上面停不住时,可将小片脱脂棉包裹幼芽,再滴加溶液,浸湿棉花。
④套罩法
保留新梢的顶芽,除去顶芽下面的几片叶,套上一个防水的胶囊,内盛有含1%秋水仙碱的0.65%的琼脂,经24h即可去掉胶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加甘油,可避免甘油引起药害。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⑤毛细管法
将植株的顶芽、腋芽用脱脂棉或纱布包裹后,将脱脂棉与纱布的另一端浸在盛有秋水仙碱溶液的小瓶中,小瓶置于植株旁,利用毛细管吸水作用逐渐把芽浸透,此法一般多用于大植株上芽的处理。
此外,还有注射法、喷雾法等。
秋水仙素诱导也与物理辐射等方法结合使用。如山川邦夫(1973)报道,将好望角苣苔属中的一些种用秋水仙碱处理11d,再用0.05Gy的X射线照射可提高加倍株的出现率。在单独用秋水仙碱处理时为30%,而兼用X射线照射时可提高到60%,并且在取得的多倍体植株中发现有两株变成八倍体。他们认为,这是由于秋水仙碱的处理,使多倍体混杂于二倍体性细胞群中,二倍体细胞由于先开始分裂,所以就被X射线淘汰了。
秋水仙素诱导只能产生偶数多倍体,且为同源多倍体。
有性杂交可产生奇数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具有更高的杂合性、育性;二倍体基因渗入,创造遗传多样性,得到杂合多倍性群体。